查看原文
其他

过年,就是吃吃吃啊!

2018-02-15 未读 中信出版集团

1998年,《还珠格格》首播,2018年春节档再次重播,收视率竟然一度排到第一;1998年,王菲和那英在春晚唱着“相约98”,20年后她们又要在春晚重逢。这些年过来,我们过春节的习惯发生许多改变,但有一件事始终未变:和爱的人一起吃饭。


古语有言,民以食为天。

今天介绍6本书,来分享一下假期「吃吃吃」的正确姿势~


1


妈妈做的饭,多吃点!

过年回家,你可以集中体会到人格分裂式母爱:你回来之前天天说想你,你回来就嫌你天天在家宅,一会儿说“你都多大的人了”,一会儿又说“你才几岁!”在吃的问题上就更加明显,一边嫌弃你又胖了,一边使劲往你碗里夹菜。“多吃点,你在外头可吃不着!”是啊,长大离家后最想念的就是妈妈的味道。

梅村月这本书,不仅是一个专职主妇的日常菜谱,她会在每次做便当之前都会记录一个当天的家庭小事。她记下儿子换上刚从阳台摘下的制服,闻上面干净的气味,眯起眼睛;早晨做完饭的空当给儿子修剪头发,回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站在自家屋前被母亲剪成“西瓜”;她记下丈夫出差返家时佝偻的身影和正在成长的儿子挺直的背,而他们的包里,始终不变的是每天都装着一份留有她手温的便当。

这几天在家,多给妈妈的手艺捧场。她对你的心意,都藏在你面前的一蔬一饭里。

2


一起吃饭,碗也要好看

吃了一年的外卖和食堂,过年千里万里往家赶,就是为了那顿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河马在《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这本书里,写了他的家乡贵州遵义过年的习惯:大年初一rua汤圆。贵州人做汤圆叫rua(“揉”的意思),一个个精致小巧。在河马的笔下,这些汤圆被妥帖地盛放在各式各样的小饭碗里,成为了过年时家庭最温暖贴心的象征:

无论除夕夜多晚睡,妈妈都会独自早起,把汤圆搓上满满的一筲箕,轻手轻脚地煮上一大锅。初一的早上讲个彩头,所以妈妈在舀汤圆的时候,会说一些祝福的话,比如给你四个汤圆,就说四季发财,六个就说六六大顺,要是能吃上八个,那就是来年八面威风了。为了大家能多吃几个,寓意更丰富一些,汤圆也会搓得个头小一点……

这个时代太快了,快到没时间亲手做一道菜,没人静心观赏碗壁的花纹,我们喘着粗气,蓬勃又粗糙地活着。但是,好在还有过年这个时刻,我们可以回到家中,用亲人精心买回的碗筷,吃从小熟悉的美食,把心思聚集在饭桌上,便收获了一份安定和踏实。


3


皇上除夕吃什么?

说到宫中节日宴请,大家都会想到“满汉全席”,这是因为满族臣子和汉族臣子吃的不一样, 所以分成“满席”和“汉席”,后来民间把这二者合并成了“满汉全席”。

《大清会典》里规定除夕要吃四等满席,因为满族人爱吃面食,席上光点心就有玉露霜、方酥夹馅,大饽饽六盘,小饽饽两碗,红白馓子三盘,干果十盘,鲜果六盘,福禄马四碗,鸳鸯瓜子四盘,还有一盘砖盐,还有记录说”其陈设计高一尺二寸",应该指堆叠的高度,比现在的网红下午茶点心塔横(四声)多了。

至于皇上除夕家宴吃什么?给你看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记录,随意感受下:

猪肉六十五斤,肥鸭一只,菜鸭三只,肥鸡三只,菜鸡七只,猪肘子三个,猪肚两个,小肚八个,野猪肉二十五斤,关东鹅五只,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鸡六只,鱼二十斤,鹿尾四个,大小猪肠各三根……

这本书拿到了故宫授权的第一手资料,认真八卦了清代皇帝的吃喝:皇上和后宫一天吃几顿?老佛爷的下午茶有多时髦?溥仪最爱去哪家西餐厅?看完我知道了康熙爱吃热巧克力,乾隆不爱吃水产,道光顿顿离不开炒鸡蛋……关键是书后附了三十道皇家菜谱,学会就过上皇帝的日子!


4


像艺术家一样做饭

这本和上本可以组一个皇家CP,这是超人气日剧《天皇的御厨》原著。

小说的主角笃藏,当了50年的御厨,当年只是个乡下青年,他的人生被一块炸猪排彻底改变了:上高等小学校时,他意外结识了鲭江连队的田边军曹,军曹给他切了一块炸猪排,他惊叹不已,认定未来将是西洋料理的时代。

他从此离家前往东京,学会法语后又去了巴黎,学习最地道的西洋料理。他在各国王公贵族经常光顾的一流酒店从打杂工做起,跨越了种族和语言的隔阂以及文化的差异,逐渐成为一名备受尊崇的厨师,最终当上天皇的御厨。

自从笃藏立志踏上厨师这条路开始,他的内心深处就藏着怎么能把我当作普通的厨师!”这样自负的想法,但相应地,他会苛求自己做到让任何人无法挑剔。他觉得厨师和画家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画家的工作成果会留在画布上,挂在美术馆里,任何时候都可以欣赏;而厨师的作品则是在一瞬间定胜负,客人品尝它的时候,也就是它消失的时候。那倾注在消失那一瞬间的热情、气魄、感受与美感,和画家的并没有区别。

笃藏的御厨进击之路不仅讲了很多他和美食的际遇,也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自己认为正确的话就说,想做的事就竭尽全力去做。虽然有时可能太过头,但至少不要徒留遗憾。


看完这个御厨的故事,我觉得有时“骄傲”并不是贬义词,而是绝对精进和忠于所爱的证明。“吃东西这件事,说到底其实不是嘴巴和舌头在吃,而是我们的灵魂在吃。就算骗得过嘴巴和舌头,也骗不过灵魂。正因如此,怀着真心诚意制作的食物,会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滋味。”下次做饭时,也要诚心正意呢。


5


吃这件事,有天那么大!

易中天老师这本书第四次再版了,书的第一章就在讲吃。他说“饮食男女”这四个字,中国人似乎更看重“饮食”,西方人则似乎更在乎“男女”,仔细想想是没毛病。“中国人打仗也有抢女人的。比如曹操攻破邺城,曹丕便趁机把袁熙的老婆甄氏"笑纳"了。但那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的事。主要任务还是抢饭碗,打人家锅碗瓢盆的主意,文雅的说法叫"问鼎"。鼎是什么玩意?烧饭锅么!”

易老师还说,中国文化有一种“泛食主义”倾向,比如管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反正好事也好(吃小灶),坏事也好(吃官司),有利也好(吃回扣),没利也好(吃工夫),都能吃、可吃、该吃。即便什么都没吃到,也是“吃”,比如吃哑巴亏、吃闭门羹……看来中国文化还真是“吃”出来的,对这个结论我并不吃惊了。

易老师也谈到年夜饭的意义——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和重申。

除了吃,这本书里还讲了穿衣、面子、单位、婚恋这些问题,可以当闲笔看,也有正书的风范,看看他眼中的中国人。


6


 闲下来,做一杯手冲咖啡

不管节日多喧闹,你都需要一些独处的时分。这个时候,手冲一杯咖啡,看着咖啡粉从吸水,凹下再到膨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疗愈人心的过程。

不过,手冲咖啡的风味有千百种变化,各自有适宜的冲煮方式和器具,选择一种咖啡,其实就是在选择一种个人与生活风格。

这本《咖啡迷的风格器物学》可以为你寻觅理想中的风味指出一些路径。这本书把喝咖啡比作吃牛排:强调咖啡重量感与苦味的深焙咖啡像是口感浓重浑厚的全熟牛排;香气与甜感平衡的中焙咖啡,像是5分熟的牛排,具有焦褐的表面,但内部还是吃得到牛肉本味;去除烘焙过程中附加的多余味道,只留咖啡豆本身的原味的浅焙咖啡就像是强调表现牛肉的原味的3分熟的牛排。

另外,这本书搜罗了市面上经典、入门、进阶等200多种咖啡器具,图解手冲咖啡、法压、虹吸、摩卡壶等不同萃取方法和器具选择。在这个春节假期,你可以好好研究研究风味和器物,给自己做一杯最对味的咖啡,最后给你一个手冲咖啡壶的小贴士:



-End-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未读(微信号:unreadsky)

编辑:刘叶乔  2018.2.15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