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静:“非典型法官”的打怪升级之路 | 庭前 · 十佳青年评选

潘静 庭前独角兽 2021-06-09

十佳青年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庭前独角兽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之后将进行十佳青年网络投票和现场评选活动,敬请期待。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潘静(嘉定法院)



成长故事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候选人





在你眼中,法官应该是怎样的?


正襟危坐一锤定音?

调解斡旋苦口婆心?

钻坚研微皓首穷经?


这是我,又不全是我。


入院9年、3个部门、6个角色、N个“兼职”,我,一个非典型法官,用我的故事告诉你:


法官不止一面,挑战不止一天,职业不止一种选择,人生不止一种可能。



与法结缘,一眼万年

如果说别人的“一眼万年”是遇见了对的人

那么我的“一眼万年”则是遇见了对的事


与很多人一样,我的“法”式情缘源自儿时着迷的香港律政剧,那时的我虽然对法律的真谛一知半解,却为片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口若悬河的辩论震撼,所以当同学们还在做着科学梦、医生梦的时候,法律的种子已经扎根我的心田,法官成为我从小到大唯一的职业追求。


高考时,我以太仓市文科前三的成绩填报了南京大学法学院。未曾想,大一第一学期宪法和法理学两门专业课给了我一顿暴击,我在不明觉厉的名词术语中晕头转向。直至第二学期,在解亘老师民法学的引领下,方得初窥门径,感慨于民法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演进的社会活力,折服于民法的经验与理性,我渐渐从“法律知识”学习向“法律思维”学习的进阶。

那时南大的浦口校区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让自习成为最大的消遣。正是这份坚持和积淀,凭借年级第九的成绩,我被保送至南京大学民商法攻读硕士学位,读研时,亦有幸成为全年级唯一被推选赴台湾大学法学院交换的学生。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相较本科而言,是对自身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重塑,更多是一种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精神。在导师叶金强教授的授业解惑下,逐渐感知法律并不仅是简单的善与恶,并非仅有黑与白,也有面对灰色地带的无奈,而我们所该做的是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去解释和适用法律,尽可能让公平正义可感知。


始于律政热剧,陷于求学之旅。我在一眼万年中种下了梦想的雏苗,在上下求索中点亮了前行的火把。




打怪升级,百转千回

如果说别人的职场是在一键编程中深耕细作

那么我的职场则是在开机重启中多面开花


2011年,我如愿考入法院,那时的嘉法大楼虽因岁月洗礼而布满历史斑驳,但这里却是我人生崭新的起点。


菜鸟摸索:始于民一庭的书记员生涯。日复一日的发案、记录、校对、归档、接线、信息录入,兼职部门内勤,信息调研、统计报表、材料收转。在看似流水线般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我探索如何提质增效,制作工作手册、流程图、模板样本在庭内推广,珍惜每个案件机会,努力学习法官的“形”与“神”。


进阶升级:在书记员业务日渐娴熟的某天,庭长突然问我是否有兴趣研究关于案件难度系数进行量化考核的问题。面对新型挑战,我利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对300余件案件进行手工数据采集、对设定模型进行“回归估计”测算案件难度的影响力系数。最终,调研成果在《上海审判实践》大放异彩。


转换赛道:正当我沾沾自喜于市级载体的论文发表时,却收到了人员微调的一纸通知,院里决定将我调至研究室工作。从审判业务部门突然调到“二线部门”,从未接触过文字工作的我面对职业赛道的“乾坤大挪移”难免惶恐,就这样,我在毫无头绪中成为了研究室的一名“码字机”。


一键重启:命运总是充满惊喜。刚到研究室没几天,我又被借到高院办公室进行信息工作轮岗学习。比起在嘉定五分钟的上下班在途时间,每日起早贪黑转两趟地铁的进城之路艰辛疲惫,但在高院短短一个月的轮岗却是我信息工作的速成班:挖掘工作亮点、找准问题症点、分析审理难点、提出对策要点成了我的日常。


曾经,我是披星戴月的夜归人,黎明破晓的见证人:尤记上交文稿时的忐忑不安,弃之不用时的羞愧难当,发回重写时的茫然无措。经历过绞尽脑汁的煎熬、字斟句酌的酸楚、文思泉涌的欣喜,逐渐将自己的“软肋”变成“铠甲”。


曾经,支撑我走下去的除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大文化烙印外,还有我即将初任培训回归审判的预期和憧憬。“所谓才华,就是基本功的溢出,坚持了你最不想干的事情之后,便可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


看似偏离了理想的赛道,我却在“打怪升级”中领悟:没有那么多一见钟情的完美预设,有的只是日久生情的自我跃迁。




从心归零,空杯以对

如果说别人的法官梦是按部就班的春华秋实

那么我的法官梦则是百转千回的翻山越岭


2014年,正当我以为可以实现法官梦的时候,司法改革的序幕拉开了,一度触手可及的法官梦却再次变的遥不可及:法官的梦想近在咫尺,却突然变成了法官助理。


作为院司改办的主要执笔,我开始研读司改文件,起草梳理司法责任制、院庭长办案等10余项司改文件,撰写司改调研报告、法院人大报告等各类综合文稿近100篇50余万字,协同推进繁简分流改革、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等工作,推进顶层设计本土化。


那些年,我曾茫然困顿,缺乏专业自信,害怕被人问起在法院哪个部门,害怕别人咨询实务问题,感觉研究室与法官梦渐行渐远。但事实证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综合岗位看似变换跑道,实则进入了快车道。


那些年,虽然不在审判一线,但我作为法官助理抓住每一个办案机会,学习审判思维和庭审驾驭,将深入调查、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实践难题的良方,我参与撰写的近20篇论文、课题获国家、市级奖项和刊载。


那些年,我曾羡慕别人能接触到大量的案件,殊不知自己在研究室正以更高的纯度、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强度成长。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我被任命为研究室副主任,成为全院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回首过往,我珍惜和感恩这段经历,它让我成为了改革之路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让我的视野拥有了山峰的高度,胸襟怀揣了海洋的广度。


所有水到渠成的努力,都是厚积薄发的精进,归零是更高起点的重新开始,时间让人沉淀,空间让人成长。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如果说别人的法律人生是一盒双面卡带

那么我的法律人生则是一个多面魔方


从普通干警到研究室副主任,再到审监庭副庭长,面对新的部门、新的领域、新的岗位和新的角色,我需要自我增能,实现专业到复合的跃升,还要赋能团队,实现贡献者到管理者的跃升。


面对年龄参差、性格迥异、专业有别、特长不同的团队成员,如何激发个体优势让团队合力发挥到极致,需要长期磨合。但磨合不是磨去各自的锋芒棱角而打造千篇一律的模具,而是让每个人既成为独一无二的拼图,又能和他人完美耦合,让团队成员抱团形成强大磁场,进而去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我们、成为我们。

我带领团队组建1+5+X微信小编团队、建立院微信公众号5大板块12个栏目、编纂《嘉法说》系列普法口袋书、开设嘉法普法小剧场、创新公众开放日模拟法庭板块……在脑洞大开中打造法宣精品,在争分夺秒中抢占法宣市场。


我强化案苗-案件-案例的闭环管理,创建“嘉法文化季”审判实务栏目,组建民法典兴趣小组,健全选题挖掘、人才集聚、流程管理、平台整合四大机制,浓厚调研氛围,打造干警成长展示平台。


正是在这种凝聚力的作用下,团队捷报频传:“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全国法院优秀案例十佳基层组织单位、全国法院司法宣传先进单位、全国中基层法院微信公众号月榜第八、上海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先进奖、信息工作先进奖……

从“独唱“到”合唱“,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团队小伙伴打趣我:“你就像台永动机,精力无限,每当自己想懈怠慢下来走的时候,看到你,就不得不继续奔跑。”


在审监庭的每一天,我在各种角色中自如切换:三尺判台,我是衡平至真的再审裁判者;司改途中,我是一往无前的创新探索者;团建路上,我是凝心聚力的赋能管理者;全媒体里,我是创意无限的法治传播者;妇儿工作中,我是关爱弱势的巾帼志愿者;信用体系中,我是诚信至上的信用建设者。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就是从“对任务负责”到“对目标负责”的责任升级,从“用自己的手”到“用别人的脑”的沟通升级,从“小我的满足”到“大我的成就”的自我升级。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不是暂停,而是甘于平庸,真正的自由是不再受困于安全感的自信与自勇。


在这条”打怪升级“的路途中,不甘平庸,不畏将来,不负青春,不断超越,这是我的挑战不止一天!


在这条”清零重启“的赛道上,克服惰性,乘风破浪,反地心引力,走出舒适区,这是我的人生不止一面!



更多候选人故事

欢迎关注庭前独角兽



编辑|于舒

十佳青年评选

成长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