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碳中和产业政策白皮书(70页)

碳中和资料库 氢能碳中和 2022-10-06


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 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 2020 年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 森林蓄积量达到 180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 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 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 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方 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 2060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 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标 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的意见》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 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 降 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 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 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


到 2030 年,非 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顺利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目标


到 2025 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 85%,近岸海域水 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 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 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 2035 年,广泛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 标基本实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到 2025 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有效落实, 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 得到有效遏制。在源头减量方面,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 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 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到 1000 万个。在回收处置方面,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 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全 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 80 万吨/日左右,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减少;农 膜回收率达到 85%,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在垃圾清理方面,重点水域、重点旅 游景区、农村地区的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塑料垃圾向自然环境泄漏现象得 到有效控制。——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 动方案的通知》


到 2025 年,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政府和市场、政府和 社会关系进一步厘清,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生态环境部门的行政行为全面纳 入法治轨道,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质 量和效能大幅提升。——生态环境部《关于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依法行政 持续强化依法 治污的指导意见》 。


到 2025 年,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完备。以生态保 护成本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补偿制度日益健全,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综 合补偿制度不断完善,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初步形成, 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显著增强,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局面基本形成。到 2035 年,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定型。——中共中 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 。


到 2025 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比较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 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的政府考核评估机制初步形成,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 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形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的能力明显增强。


到 2035 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 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全面形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 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 意见》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