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4驻留 | 王子月:一辆驶入京都街头的大卡车

A4am A4am 2022-11-24





王子月在京都驻留的两个月搭建了一个十字路口:由堆货的纸箱、半透明面板的矮桌构成;设置两组概念形成交汇与延伸:诗-小说,地方传统-现代生活。

 

“在此处,‘小说’和‘’两者皆为比喻,借用文体来对自己目前的人生进行总结比喻。我认为‘小说’是描述具体的人生过程,是用具象的故事来叙述呈现。而‘诗’指意,对人生的总结提炼,进行精神上和意向上的总结。二者指向的是两种美学和表达方式。”

 

“小说?诗?”,录像装置(五频录像&装置数件),5分钟,尺寸可变,2018。感谢艺术家供图

 

王子月此次选择的主要媒介是身体,既是她近年的探索方向,也源于她2016年在京都的经历所引发的思考:“各种空间变化导致的身体感的变化。以及过度的秩序化规训了人的一些行为方式。”因此这一次她试图在极有限的驻留时间里,通过一个月、八次工作坊,与几位京都市民一起,在当代艺术的技术和语法的介入下, 所有人快速达成与自身、与彼此的某种关系,参与表述自己对艺术家设置的两组冲突的理解。


工作坊的现场,感谢艺术家供图

关于工作坊的内容,可点击延伸阅读


最终呈现的展览由两件作品构成,两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呈现方式紧密相关。第一件作品是一个录像装置,它沿着一个生长起来——“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小说还是诗?”——艺术家不仅向前来参加工作坊的所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也在京都街头向随机相遇的市民提出这个问题。

 

“小说?诗?”,录像装置(五频录像&装置数件),5分钟,尺寸可变,2018。感谢艺术家供图

 

这个作品通过场景、人、话语、材料和投影的重叠交错展示出由一个简单的设问开始,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可能产生的来往的复杂性,不再是二元对立的结构可以充分阐释。子月将她在京都要呈现第二个现场表演作品命名为“依り代(よりしろ)”[1]:

 

“依り代(よりしろ)”取自日本的神学概念,意思是在现实生活中构建一个类似‘依代’的场域,从而让神明有可能经过,实现人和神交流的可能性。日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神社从形式上来讲就是“依代”的一种化身。‘依代’既是日本人对空间的构造,也是他们对沟通的理解。

 

另一方面,这个自带神秘性的词汇帮助我们在当代生活和当代艺术设问之上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艺术家、参加工作坊的所有人以及观众于是有可能抵达一个由两种文化相互抵消而生成的空间(“在这个‘代しろ’内,最终他们彼此交缠共生······也是对社会关系的二次建构),在这个空间里,所有既定的概念都不再那么稳固:比如“诗”和“小说”不再严格地指向某种文体,而可以指向某种人生;比如“桌子”“椅子”不再只有放东西这个用处,它可以与你的身体合作构成某种形状/空间,这个形状/空间经由“剧场”可以被他人阅读。


排练的现场,感谢艺术家供图


我们很难阻止自己给初次见面的物件、地方或人贴上标签,甚至未见面就可以贴上标签,比如“桌子”“京都”“日本人”“艺术家”,这些词语几乎能唤起所有人的某种假想。王子月对“标签”保有警惕,在刚进入驻留地时我们谈到艺术家如何面对culture shock的话题,她说:“我重视的是视野要足够深广才能捕捉到产生出这个现象的社会结构本身。”


这次呈现的作品中也包含人类对交流的(不可及)的理想:“在日本人们所信仰的古神道语境下,最理想的沟通形式就是‘代しろ’,即对方一张嘴我就理解你要说的内容。”王子月认为现场作品“依り代(よりしろ)”便是对“最理想的沟通方式”的无限接近。


开幕的现场,感谢艺术家供图


“代しろ”这个人类搭建的场域介于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之间,与前文那个在两种文化之间悬浮的空间(可能是“剧场”“工作坊”“展厅”等等)位置相似,后者是通过当代艺术的介入实现的(“引导参与者回到个体纯净的自我,借助于彼此间的非语言交流进行自省。从而产生新的集体共同记忆和共同经验”)。“小说?诗?”的录像里那辆像当代艺术一样以介入的姿态来到现场的卡车,就扮演着撞散那些“标签”的角色。

 

依り代(よりしろ),表演(三幕表演全记录版录像),15分钟,2018。

 



[1]王子月注“依代(よりしろ)”:取自日本的神学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构建一个“代(しろ)”的容器(样式是一根绳子围绕四根木棍,是人为建构一个“神”可能经过的容器的概念,它也是所有日本神社的结构基础)从而让神明栖居,实现人和神交流的可能性。例如,日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神社从形式上来讲就是“依代(よりしろ)”的一种化身。“依代(よりしろ)”既是日本人对空间的构造,也是他们对沟通的理解。在日本人们所信仰的古神道语境下,最理想的沟通形式就是“代(しろ)”,即对方一张嘴我就理解你要说的内容。这也具体体现在大部分日本神社前所放置的两只狮子狗,右边的狗张嘴发的是“AH”的声音,左边的是闭嘴发的是“UN”这个音,“AH”就是发出的信息,“UN”就是接收这个信息。日本觉得有“AH、UN”这样的模式,交流的模式是最理想的。所以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在同神的关系中日本人都保有庇护“代(しろ)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代(しろ)”被日本建筑师们延伸运用到建筑理论中,在日本的建筑学上有很深的考究。这一考究反映在矶崎新的建筑理论核心“间”,也被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Lloyd Wright)翻译成“虚空”(emptiness),也是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所说的“容器”。但是在指向“空间”又同时兼具“神性”的概念中,我们可以从柏拉图晚年著作《蒂迈欧篇》中的“chora”这一概念去理解“代(しろ)”。在日本,人们相信只要有个空的“容器”,就有神明经过的可能性。



2019国际驻留项目招募已经开启,详情请阅读:


 


本期艺术家



撰稿:周莉娟

编辑:Willyi

视觉:Tinge

2018 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

自201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根植于本地社区与城市,麓湖•A4美术馆不仅提供高效与专业的学术支持,还将带来驻留同期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对话,为参与者带来广阔、多元、深度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

目前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主要分为四个不同部分,分别是邀请制驻留,城市间双向交换驻留,国际国内公开招募申请以及公共艺术项目专项驻留。


支持机构

Supported by


关于麓湖·A4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原A4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创办的一间专业艺术空间,聚焦国内外前沿艺术发展,致力推动新媒介艺术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与现场实验,扩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关注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并推动艺术家的实验创作,透过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强化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与合作。A4持续举办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同时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不间断地引入并研发各种讲座论坛、实验演出、艺术家工作坊、影像放映活动等系列公共教育项目。A4希望通过与国内外的深度艺术合作,系统性的学术及教育建设,搭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