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能源、轻能源、氢能源(34页)


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发展需从多点入手。从制氢来看,看好灰氢中的工业副产制氢、蓝氢、以及绿氢的发展前景。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 2020》估算,2030 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从 3342 万吨增加至 3715 万吨,2060 年则增加至 1.3 亿吨左右。“蓝氢”则成为“灰氢”过渡到“绿氢”的重要阶段。灰氢中工业副产制氢,具有生产成本较低、技术成熟、效率高等优点,预计未来我国 PDH 扩产将带来 90 万吨/年以上的副产氢潜在增量,增长潜力可观。虽然蓝氢在灰氢的基础上结合 CCS 技术,成本有所提高,但是依然低于绿氢成本,因此看好蓝氢未来的增长空间。绿氢长期占比有望大幅提升。从增长空间来看,受益于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以及碳排放约束,2020-2030 年间绿氢比例将从 3%上升 15%。2050 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 6000 万吨。我们看好灰氢中的工业副产制氢、蓝氢、以及绿氢的未来发展前景。








👇 原创阅读 👇


👇延伸阅读👇

商业革新、中国双碳战略新机遇

2022年智能驾驶芯片中国厂商有望突围(120页)

“碳中和”带来新蓝海,2022年园林成长曲线(34页)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报告(68页)

氢能源前景洞察:借欧洲经验,打造低碳氢(28页)

财政部《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意见函》
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颠覆与重构、分化与竞逐(73页)

西门子迈向无碳未来, 氢能引领去碳化进程(24页)

国内锂资源战略机遇、关注氢氧化锂(25页)

科技赋能,双碳达标实施路径(19页)

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科技关键技术发展与机遇-(71页)

法拉利深度:历久弥新的超豪华跑车领军者(79页)

2022年氢能重点产业链报告(76页)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投产快车道布局(22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